1. 2015年中國汽車行業發展預測與分析

            2015年07月15

            隨着整體經濟增速的放緩,中汽協會預測2015年中國汽車市場增速爲7%,而且將進入低增速的“新常態”。面對這一新常態,汽車廠商擴展產品線、大 規模增加新產品投放的腳步卻沒有因此放緩。爲迎合市場需求,不少企業在新廠位置選擇上,一路南下北上、向西跨越,早已不滿足於企業註冊地“大本營”的勢力範圍,不斷開拓新的市場。

            2014年各大汽車集團的全球銷量已經出爐,豐田以1023萬輛的成績成爲全球第一大車企,大衆汽車、通用汽車分別以1014萬輛和992萬輛位列 第二、三位,同比增速分別達4.2%和2%。取得如此成績,中國市場的優異表現自然功不可沒。據悉,2014年大衆汽車在中國市場共售出368萬輛汽車, 同比增長12.4%,超過公司總銷量的三分之一。

            在國際市場上你追我趕,大衆、通用在中國市場上的爭奪也十分激烈,一汽-大衆、上海大衆、上海通用霸佔着乘用車銷量排行前三甲位置,銷量也不相上下。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14年一汽-大衆銷售乘用車178.09萬輛,同比增長17.71%;上海大衆乘用車銷量172.5萬輛,同比 增長13.11%;上海通用乘用車銷量172.39萬輛,同比增長11.76%。而據中汽協會公佈的數據,2014年中國汽車銷量的整體增速爲 6.86%,乘用車銷量的增速爲9.89%。相較於中國汽車市場整體增長水平,一汽-大衆、上海大衆和上海通用銷量增速依然強勁。

            爲迎合市場需求,幾年前三家企業就開啓了擴張建廠的步伐,不斷擴充產能,在新廠位置選擇上,一路南下北上、向西跨越,早已不滿足於企業註冊地“大本營”的勢力範圍,不斷開拓新的市場。

            產能不足亟須補充

            擴建新廠最主要的目的當然是擴充產能。在高速發展的市場環境下,產能跟不上必然影響企業銷量的提升。

            不久前,上海通用汽車武漢分公司一期項目正式竣工投產,同日,上海通用武漢基地二期項目開工建設。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年底,上海通用在上海金 橋、煙臺東嶽和瀋陽北盛三座整車生產基地的產能分別爲48萬輛、48萬輛和50萬輛,合計爲146萬輛,而2014年上海通用的全年銷量超過了172萬 輛,可見其產能缺口亟待填補。

            據悉,武漢工廠一期項目投資24億元,可年產汽車24萬輛;二期項目工程總投資額75億元人民幣,預計2017年投入使用,屆時武漢工廠產能可達 48萬輛。根據規劃,武漢基地將投產更多的上海通用車型,包括中小型車、SUV以及新能源汽車。另外,上海通用汽車在浦東金橋的凱迪拉克專屬工廠也將於今年年內建成投產,規劃產能16萬輛。2015年上海通用的銷量目標爲190萬輛,爲了完成銷量目標,上海通用急切需要不斷釋放產能。

            其實,上海通用的競爭對手一汽-大衆、上海大衆的產能擴張之路早已開始。除了長春的生產基地,一汽-大衆於2009年開始“南下”,先後建成了位於 成都的年產能54萬輛的西南基地;位於廣東佛山、年產能可達60萬輛的華南基地;去年7月,一汽集團與德國大衆在北京簽署聯合聲明,表示將在青島和天津建設新的生產基地,預計2018年前後投產。 而上海大衆2012年起就開始在新疆建廠,隨後2014年又開始擴建寧波基地,其長沙年產30萬輛乘用車的整車項目預計2015年5月建成投產。據此,上 海大衆總產能將達到200萬輛。

            “在市場增長的情況下,汽車企業需要提前進行產能儲備”,汽車評論員張志勇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正是得益於一直以來的產能儲備,一汽-大衆和上海大 衆才能在整體中國車市增速趨緩時依然取得高增長;也正是有了這些產能做支撐,他們纔有把2015年銷量目標定在近200萬輛的信心。

            看準中西部廣闊市場

            細數近幾年汽車企業興建新廠的案例,2009年一汽-大衆正式啓動成都工廠項目建設;2010年一汽豐田成都新工廠開始投產;2012年上海大衆新 疆工廠正式奠基;2013年投資5億美元的長安福特發動機工廠在重慶正式投產、上汽通用五菱投資66億元的重慶新生產基地開工建設;2014年,神龍公司 總投資額達123億元的第四工廠於成都龍泉驛區奠基;北京現代將於2015年上半年分別在滄州和重慶開工建設北京現代第四和第五工廠……

            不難看出,近年來汽車企業建廠對中部和西部地區情有獨鍾。透過近年來成都車展上越來越豐富的活動,不難看出車企對西部市場的重視程度在持續增加。

            的確,一線城市的市場逐漸飽和,加之一些城市限購限行等政策影響,汽車廠商的目光都投向了消費實力正釋放的中西部地區。有觀點指出,隨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中西部地區經濟正在崛起,這使得中西部、內陸地區汽車市場迅速增長。

            國家信息中心曾發佈過一組數據,從2007年到2011年,汽車企業傳統四大區域市場的份額變化明顯,其中東部的市場份額已由60.0%下降到52.2%,而西部則由18.0%上升到21.9%。

            汽車企業熱衷於中西部建廠,一方面是看到了廣闊的市場,另一方面是在於國家政策的鼓勵。2013年5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佈《中西部地區外 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13年修訂)》,將此前不再鼓勵的汽車整車製造作爲西部各省(自治區、市)鼓勵類項目,規定如果在22箇中西部省市自治區建設總 裝廠,國外整車企業將可以享受所得稅減免和進口生產設備免徵關稅等優惠政策。

            對於汽車廠商來說,圈地建廠並非單純爲提高產能,增加影響力、提升市場佔有率也是考量之一。上海大衆將拓展西部的戰略第一站選在新疆,而此前新疆並沒有汽車工業,這也爲上海大衆在新疆的發展提供了先機。

            畢竟,消費者購車時都會有“先入爲主”的印象,而當地車企自然也有“近水樓臺”的優勢,就像在長春市場一汽汽車較多、在武漢市場多東風系一樣。不過,隨着上海通用這樣的企業強勢進入武漢,將會打破原有的市場格局。

            更完善的市場佈局

            “企業由東部向中西部發展,會使企業的產能佈局更趨於合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加的產品需求”,張志勇指出,企業選擇廠址也會選擇離市場最近的地方,以節省產品運輸過程中的物流成本。 隨着整體經濟增速的放緩,中汽協會預測2015年中國汽車市場增速爲7%,而且將進入低增速的“新常態”。面對這一新常態,汽車廠商擴展產品線、大規模增加新產品投放的腳步卻沒有因此放緩。安永諮詢汽車業務總監吳晶輝在一篇文章中指出,2014年中資、外資廠家紛紛進入新一輪能力建設投入,近兩年主要企業快馬加鞭已經建成3500萬輛的產能規模,即便5年內中國市場能夠衝頂4000萬輛新車銷量規模,產能過剩幾乎已成定局。

            張志勇認爲,產能過剩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現在汽車產業的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的,即有的品牌過剩、有的品牌不過剩,而車企都希望成爲產能不過剩的企業。“企業都會從自己發展的目標、前景、現有的技術水平出發,制定產能擴張的策略,是根據市場、具體情況制定的”,他指出,如果企業現在的增長相對強勢,更需要通過擴張產能來維持在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曾公開表示,適度的產能過剩有利於企業競爭,若都是產能短缺,企業就沒有動力。隨着各汽車企業新一輪的產能擴張,增速放緩的中國汽車市場將迎來一場激烈的競爭。狹路相逢誰將勝?企業對市場的判斷力、對產能調控的管理能力等,都將成爲決勝的重要因素。